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十年政綱】十四、教育

凌晨2:50

教育

壹、趨勢與挑戰

台灣推動教改十餘年來,威權體制逐漸鬆解,學習機會趨向多元,升學管道更加寬廣,大學院系廣泛增設,教材兼具本土與多元,社會參與日漸活絡,弱勢學生亦獲得更多照顧。

然而,諸多教育問題仍困擾著國人。首先,學生升學壓力仍重,對學生與家長來說,台灣的教育環境仍存在著超出負荷的壓力與焦慮,特別是在中學階段。學校教育思維依舊偏重訓練學生的智能,以利通過層層的考試篩選,而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品格養成。原本應是體現人本精神的教育現場,依然被升學導向的教學目標所主宰,使得課堂成為區分學生升學能力與型塑社會階級的起點,當然就無法孕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社會生存技能、人文美學及民主人權素養的國民。

其次,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的高度私有化、商品化,使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品質參差不齊、家長經濟負荷沈重,更不用說女性無法藉此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以進入職場尋求自我實現。

第三,高等教育亦過度私有化,公立大學院校的比率偏低,對中下階層家庭的教育成本負擔沈重、過激的升學壓力與就業競爭,使得接受教育的過程仍為學子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儘管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增,教育品質與就業力培育仍堪慮,顯示我國教育體制與內容均須大幅改革。

第四,少子女化的衝擊,使得學校班級學生人數、教師新陳代謝、學校整併、教育資源均有待調整。若僅試圖以承認中國學歷與引進中國學生作為解套,除將錯失我國教育改革的時機外,也將排擠培育本國學生的教育資源,極不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

第五,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衝擊教育資源的分配,使得受地域、經濟、文化、身體等不利條件影響的家庭子弟,難享公平教育機會。

最後,人力資源培育與產業間的連結不夠緊密,教育體系的設計過度重視層級的階梯,忽視專精職能的培育、職場任務與角色的分工,影響產業發展與教育資源的投資效率。

放眼未來十年,台灣教育面臨了全球化、後工業化、人口老化、少子女化的重重挑戰。教育面對全球化下的國際競爭、產業邁向後工業社會的人力需求轉變、人口老化的終身教育需求,以及少子女化的學生來源減少,不同階段與不同體系的教育均須嚴肅以對,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產業間的分工也必須調整;此外,家長與教師的能力與權力必須同步增進,經濟、族群、身體、性別等弱勢的學生的教育機會也必須要加以保障。未來如何以教育促進政治民主、經濟成長、社會開放、文化進展、階級流動,將會是台灣的重要課題。
  


貳、核心理念

教育是培養文明與現代國民的基床,而非社會人才的篩選機制。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具備獨立思考、人文精神、美學修養、創造力、健全人格的下一代,並且為國家社會積累精神文明的資產。政府必須導正現行教育機會與品質不均與不公的弊病,讓教育體系可以作為社會良知的堡壘,人與社會及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紐帶。教育過程應實踐人本精神,尊重人群多樣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國民終身學習的意願,促進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在全球化及產業結構轉型的當下,教育內容應平衡本土意識與全球競爭力的培育、公民素養的增進與就業技能的發展間的拉扯。

參、政策主張

一、 教育品質與機會平等:
1.   國民有平等的受教權,教育經費應公平合理配置,縮短城鄉差距,促進學校教育均優化。
2.    教育資源分享不應因一般與特殊、升學與職業教育而有所差別。
3.   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應給予差異的保障,持續加強完成無接縫、無歧視、社會融合的特殊教育。
4.   協助經濟、文化、族群、性別、地域理等相對不利的學生完成依法應享的教育,俾利於階級流動,讓下一代有公平發展機會。

二、 幼兒照顧與教育公共化:
1. 加速幼托整合,逐步推動兒童照顧與教育公共化,提升學前兒童照顧與教育水準,確保幼教工作者的權益與待遇。
2.  保障弱勢家庭兒童的照顧品質、減輕家長經濟負擔,並調和婦女兒童照顧與就業的兩難。

三、 推動小班小校及小學區:
為實現教育與社區生活結合,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順應少子女化趨勢,應落實小班小校及降低師生比,並逐步縮小學區,以改善大學區、大學校,以及集體科層管理、升學競爭導向的流弊。

四、 推動實施十二年國教:
1.   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將高中職納入國民基本教育,八年內達到全面免試入學、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
2.   推動高中職普遍優質化,並建構整合銜接課程、逐步提升師資水準、結合家長參與。

五、 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
1.   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資源,明確區分研究型、教學型及技職院校。研究型大學兼具教學與研究,發展博碩士班;教學型大學以教學為主,技職院校以技能教學為主,不以發展碩博士班為目標,以免備多力分。
2.   落實產學合作,強化就業輔導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力。

六、 擴大高等教育公共化程度
1.   逐步調整公立及私立院校的學生比例,長期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
2.   公立大學應提供一定名額及學費優惠或獎學金,優先招收在地高中職畢業生,讓學子不必離鄉背井求學。
3.   因應少子化形成的私校退場趨勢,協助私立院校轉型、整併與退場,並於過程中確保學生及教師權益。

七、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
1.   以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原則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並將兩岸學術交流納入,但不以減損本國學生的利益為前提。
2.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應以開闊本國學生國際視野,提升本國文化與科技發展國際化程度為目的。

八、 擴大推廣回流教育:
1.   開放與轉型各級學校教育設施,作為回流教育的場所,吸引中途失學青年、需提升就業能力之中高齡者、婦女進入終身學習。
2.   協助社區大學及部分大學轉型開辦回流教育,鼓勵國民學習新事物、新技術,落實終身學習理念,提升個人生活技能,強化國民的就業力。

九、 調整課程與課綱
1.   發展以全球為背景、以本土人文生態為素材、以學生為主體、以人本為精神的教育內容設計。
2. 開放學校與教師專業自主的課程與課綱規劃。貫徹生涯歷程學習,落實全人教育。

十、 培育與活化師資:
1.   教師是執行教育的主體,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動力,應培育具備全球視野、多元價值、本土意識的師資。
2.   透過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減少行政事務、增加學校社會工作與輔導人力等措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3.    推動師資活化,促使教師在教育實踐的過程,秉持人本精神,體現教育本質。

十一、 培育家長參與教育的能量:
1.   提供家長終身學習的機會,提升家長與子女共學並進的意願,培育家長參與教育的能力。
2.   重建學校作為社會變遷的動力,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伙伴;並建構家長在家教育的協力體系,支持多元的學習體系。

十二、 加強本土語言、藝術、歷史、文學教育:
落實各級學校教育內容,得以兼顧本土與國際、科技與人文、創新與傳承的教育,以培養具社區意識、人文關懷、國家認同、民主素養及美學能力的國民。

十三、 促進全民運動與競技卓越:
1.   確保體育預算充足,推動學校與社區運動發展,促使規律性運動人口穩定成長。
2.   建立競技人才早期培訓制度,建立優秀運動員及教練工作保障機制。



7 Responses to “【十年政綱】十四、教育”

Kevin 提到...
2011年8月25日 凌晨4:13

Good first try. However, some of the 政策主張 does not seem good (e.g., 免試入學, 小班小校, 公立大學優先招收在地高中職畢業生, 私校退場, ...) or do not provide clear concrete plans (e.g., 調和婦女兒童照顧與就業的兩難, 提升師資水準,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 調整課程與課綱, ...)


Yu Boris 提到...
2011年9月3日 晚上9:06

批判民進黨高等教育政綱(我尚未去看「中國國民」黨政綱,因為對「民主進步」黨有較高的期盼2011/09/03余伯泉):
1.民進黨高等教育政綱是以國立大學利益為中心的思維,對高等教育問題沒有深入瞭解。核心理念是導正不公與不是篩選機制,但政策卻是不公與篩選機制,理念與政策彼此矛盾。
2.就像這幾年的大學評鑑,若是由私立大學教授組團來評鑑國立大學,就會比較公允。但卻是以國立大學為主來評鑑私立大學,這本來就是立足點不公允,只是造就更多的國立大學教授得以退休到私立大學領雙薪當肥貓,將私立大學的優點與體質搞垮,變成準國立大學殖民地。
3.增加公立大學學生人數到過半,再加上少子化的雙重打擊,這是政府支出預算搞垮私立大學,而不是私立大學自己倒,這本來就不公允。
4.政府支出預算搞垮私立大學,在這個過程絕對不可能確保學生與教師權益。私立大學掌權者基於人性自利,必然是想辦法剝奪學生與教師權益,最好也想辦法將錢洗出去,怎麼可能以學生與教師權益為優先,同時教育部必然以大學自治為理由袖手旁觀與置身事外。
5.一個教授能進入公立大學,不見得是比較優秀,亦即很多私立大學教授比大部分中級國立大學裡面的教授優秀(台清交例外),而且私立大學教授必須承受更多的生存壓力與發展更多的刷子。因此這是不公允的。
6.民進黨政綱對「公共化」概念的理解有問題。私立大學若進入正軌,其對資源的運用效率一定比國立大學好,因此民進黨政綱的大方向不應該是將政府很有限的資源大量投入國立大學增加國立大學學生比例,而應該是「嚴格督促與輔導私立大學公共化,使其走上正軌,用很少的國家資源發揮很大的效果」。換言之,「擴大高等教育公共化」應該是「讓私立大學公共化」,例如教育部根本沒有嚴格督促與輔導私立大學董事會的公共化,坐視私大董事會形式主義搞私人化。若私大董事會得以公共化獲得公共正當性,民間捐款才會大量進入私大,私大利用資源的效率也一定比國立大學好。
7.民進黨政綱的大學「明確區分研究型、教學型、技職院校」的概念也很混淆(「技職院校」屬於不同分類標準,不予討論)。因為「研究型大學」的教授可能比較差,卻天天在指導博士生,「教學型大學」的教授可能比較優秀,卻連碩士生都沒有,這種不公允情況現在就很多,按民進黨政綱執行未來更不公允。應該是「重點大學」與「一般大學」寬鬆區分即可,人類很多突破性的研究,往往不是來自「重點研究」而是「偏僻的一般研究」。因為重點研究代表已經方向確認後的優勢資源投入,問題是「創新性的方向研究」不會來自重點研究。因此必須寬鬆期盼一般大學做出創新研究的可能性。

余伯泉對公立與私立的看法來自親身的專任經驗,不是隨便說說,期盼民進黨儘速修正高等教育政綱。
公立單位:中央研究院1996-2005、教育部對外華語小組執行秘書2005-06、中油總公司1987-88。私立單位:世新大學1993-4、長庚大學1994-5、開南大學2005-。中國科技大學1995-6(技職院校)。


IWT 提到...
2011年9月4日 晚上9:15

謝謝您提供的意見,我們會轉交候選人及相關單位參考


RIA Android Developer 提到...
2011年9月20日 晚上9:5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Resance 提到...
2011年11月4日 凌晨3:02

我覺得,台灣的教改失敗也是造成龐大資源的浪費和無法多元發展的主因,也造成教養子女養育成本過高,貧富差異和教育程度落差擴大最大的主因之一,大部分的學童都花很多時間在書本,政府也投入大量的金錢在書本,有時候連課外活動都會為了考試犧牲,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博碩士高材生,是絕大部分不需要,更大部分是與所學無關的就職之後的訓練,才能對工作有幫助,如果可以加強高職大專生的專業認同,避免大家一味的進入大學接受通才教育,結省下來的社會成本就會很龐大,光試算一下大家花在補習的時間和讀書的時間,及後來投入社會的投資報酬,這是多大的浪費,因為教育在台灣普世的成本過高也許也是少子化的原因,如果學校教的對小孩子未來有更實際的幫助,例如由專業就業過的技士,傳授技術,也許就不需要每科每技,都需要教育成本去投注只會看課本的博碩人才...博碩人才教出來的學生是否可以在實業當中執行運用這有很大的疑問,如果交出來的技術人才可以直接在產線當中使用,這也可以減少各個企業使用人事上的成本,也可以降低企業使用人才的疑慮,更可以大大利用多多利用各科畢業學生,自然就不需要政府補助,企業也樂於使用畢業生,「不實際」就是台灣教育的問題,養一堆只會念書的,到不如都去背誦經文就好了,很多書是沒有念到真實意義,都用背的,就是一個不切實際,和社會脫節,浪費許多成本,也都像投到水裡,只是就學人口比例學經歷增加,數字當然都很好看...數字不會教人吃飯,都要努力的練書,連一般的興趣都不能享受培養,只是一路痛苦的念書,教育部始終看不到癥結嗎?還是都只是會念書的人當然不懂...。


Bruce Weng 提到...
2011年12月20日 凌晨4:20

教育觀念上的建議
1.自由派大師Milton Friedman曾說: 教育走公立路線是歷史的錯誤,主張以教育劵替代目前以公立為主的義務教育。目前美國大學部份給個人獎學金,不直接補助私立大學也是這個概念,中小學越來越多採用CHARTER SCHOOL,(由政府給予原本的經費,收同數目的學生,由家長會全權管理學校,包括聘校長,老師--類似私校),十年政綱中,一直強調增加公立幼稚園等,違反時代潮流。


2. 孔子說:“君子不器”,也就是說每人除了技藝外要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應活潑化師範體系教學,十年政綱中少了很重要一點,就是冒險患難精神(也就是哥倫布, 林白,創業家精神—如比爾蓋茲 ,理查布蘭森的創業精神),大家都只想找個穩定的工作,如何會有新產業,新文化,新公司的誕生。

3. 人本精神? 人性本善? 基督教講原罪,佛家講業障,荀子講人性本惡(孟子的人性本善說是數百年後,才再被韓愈拱出來),西方一神教(神本教育)強調人性本惡,要謙虛要自省,要多原諒別人,要強調公義(不是關公的私義),有人類一家的觀念,如此才能團結,而不是透過同鄉會,宗親會,校友會等,結黨結派,不問是非(只看是不是自己人)的互相幫忙,(在西方政治,黨內沒派,只有鹰派跟鴿派),也關心別國的人權,太強調本土意識會造成台灣人的驕傲(傲慢?),進而有排外現象,如排斥新移民,難接受先進國家的各種管理制度等, 應改成強調團結意識,同舟共濟精神。

我的具體建議:
1.往全面性發放教育劵方向走,不要再增設公立教育機構(除了偏遠地區, 啟聰, 弱智, 過動兒等),減少對公立學校補助,甚至改為財團法人,讓他獨立,目前公立學校得了便宜還賣乖,有大筆經費,回頭笑私校有多爛,事實上,近年來公立大學近親繁殖(只用本校博士班學生當老師)的結果,師資不一定比私校好,既然資源給他們多,就該多要求各方面的表現。

2.面對少子化問題,經費應該優先給各公私立研究型大學,一般大學鼓勵單獨招生(才不會只看學術科目成績),發展特色,產學合作,引進各國留學生(優秀生可由企業給獎學金,以後優先進入該企業),大量陸生可能是免不了的趨勢,好的留下來用,回去的可傳揚民主理念,對我們也有好處。

3.大學生比率(教育劵發放) 以50%為原則,並不需那麼多大學生,公家機關應帶頭排除文憑觀念,不應大才小用,低階職位限定錄取高中生(職校生),且不應只為學歷提高而進升職等或提高薪資。

4.目前教師難為,國中小教師有責無權,在美國學生行為不良,校方可罰學生2天不准上學,類似的權力應給予校方,以利管教。私立大學為討好學生,不敢當學生,輕輕鬆鬆就可畢業,品質奇差,根本沒學到什麼,白白浪費社會資源。應多邀請國外教育界人士來台輔助(建高鐵要請外國工程師,憲改,教改就不用?),培育具備全球視野、多元價值、本土意識的師資。本土意識應改成團結意識,多利用網路鼓勵遠距學習, 互相學習(回答網友問題),鼓勵大眾在維基百科寫文章,或把原文翻譯成中文,增加在地內容。規訂電視台要有一定的國外新聞比重,開闊國人視野。

5.歷史教育必須從頭徹底改變,杜前部長以台灣看天下,應改為以人類歷史宏觀角度看天下,歷史課本全面重編,國文老師不可談倫理,歷史問題,那不是他們的專業,歷史課本,歐洲史至少佔2/3以上,華人文化從獨尊儒術以後,就已放慢腳步,乏善可陳,鼓勵多討論歷史而非死背歷史,以寫報告代替考試。

6.面對無所不在的宗教亂象,需要有一課程教導正確的宗教觀念,相對於目前只重教導科學研發成果,更要教導正確的科學精神。江湖術士能夠到處橫行,就是利用民眾缺乏宗教和科學的觀念。

小英主席也是自由派信奉者,希望能在教育方面應多著墨。


b70f2d 提到...
2011年12月26日 晚上8:08

好像政綱裡沒提到菁英教育的問題?
還是覺得台灣現在的狀況已經OK了?
十二年國教呢?
引用 四-1 : " 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將高中職納入國民基本教育,八年內達到全面免試入學、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
可是現在政府搞的這麼亂
要不要先改一改?
(國民基本教育?為甚麼不是義務教育?)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