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十年政綱】三、就業、產業、勞工

凌晨2:27

就業、產業、勞工



壹、趨勢與挑戰

台灣經濟發展除了仰賴國人努力,與國際環境亦緊密相關。早期台灣依靠先進國家開放市場,快速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使得出口、就業和工資都快速增加;但其後國內外環境劇烈變化,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加入國際競爭,取代四小龍的出口地位,造成大量對外投資和產業外流,出口成長和經濟成長率下降,工資長期停滯,失業率上升,所得分配也因此惡化。未來十年,各種國內外的情勢將急速轉變,台灣必須有新的思想和策略來因應,才能面對新的挑戰。

台灣經濟在未來面對的重大考驗,首先是投入國際競爭的國家與人口持續上升,復以美國以市場支撐全球快速經濟成長的能力下降,而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已累積相當的技術和產業實力,這使得我國和開發中國家的關係,已由互補轉為競爭。台灣若只想持續扮演全球生產鏈上的代工角色,將更容易被外國取代,而難有持續穩定的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趨勢下,國家政策如何來支持產業和技術發展及充足的就業機會,維持國際競爭優勢,將是國家發展的關鍵。

除了競爭模式的改變之外,另一重要的趨勢是全球資源的限制。能源缺乏已廣受注意,管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抑制暖化也成國際議題;水、糧食、稀有礦物等資源不足的問題,也都因為全球人口和所得的成長,而可能演變為國際爭議及發展的限制,造成價格與成本的上漲。台灣在自然資源有限、能源依賴進口的條件下,也極需重新檢視現有產業結構,積極調整轉型。

台灣的另一個嚴苛挑戰,則是全球化擴大了贏者圈及輸者圈的差距,造成失業問題和所得分配的惡化。過去國家目標過度強調經濟成長率量化指標的追求,卻無法遏止失業率的持續攀高、及所得水準的停滯;未來必須放棄盲目追求經濟成長的策略,轉而更加重視內需產業與就業效果,以及對經濟弱勢者的協助,以尋求更公平的社會分配及更優質的生活品質。

面對各種趨勢變化,台灣經濟即將遭逢更大挑戰。編織口號、製造金融泡沫、甚至依賴中國,都無法解決目前的困境,甚至將製造更大的危機。如何誠實面對,選擇正確的國家發展方向,並採取相互呼應的周詳政策,攸關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永續。



貳、核心理念

經濟成長重要但非唯一,國家更要兼顧社會的公平和安定,以人民生活的幸福作為根本目的。正確的總體經濟策略,應該揚棄以GDP成長為依歸的舊思維,在擘劃經濟與產業發展方向的同時,應以建構高就業與高平等的生產性社會為核心,透過勞動政策提升產業發展基礎,達成「創造就業、提高所得、安全勞動」的目標,保障人民生活和社會公平,並遏止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兩極對立。

因此,過去以低工資、低成本、犧牲環境品質及勞動人權,來換取經濟成長的產業政策,必須調整轉型。台灣應積極以知識創新,做未來國際競爭的根本,走向全方位、多元的創新,提高我國在全球生產鏈中的地位,以維持產業的競爭力。為改正全球化下的所得分配惡化,除以知識創新與文化創意提高競爭力外,也應均衡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特別應發展能運用各地特有資源及特色、就近滿足各地需求的在地經濟,以創造多元且充足的就業機會,使全國勞動者在適當的職場獲得合適工作,並遏止工作低薪化及保障經濟弱勢。


參、政策主張

一、 提升在全球體系的競爭優勢:
1.     透過知識產業的創新研發、管理效能、人才培育、關鍵性技術的保護,打造有自主能力、不受他國品牌控制、也不易被學習取代的產業,創造在台灣產業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2.     協助產業在國內發展完整的生產鏈和週邊產業,透過產業群聚的相互支援提高整體競爭力,並發展出技術群聚,避免關鍵產業受制他國,同時降低中國大規模磁吸效應的衝擊。

二、 拓展多元外貿市場:
1.  盱衡國際情勢,以2020至2025年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成立為目標,進行因應開放競爭及結構調整的整備,同時積極展開和貿易對手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並適時推動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循序漸進融入全球化及區域經濟整合。
2.  促進出口多元化,分散市場風險;訂定中長期目標,加強開拓東協及新興國家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三、 引導資金投資產業發展:
1.  強化引導國內儲蓄資金轉為國內投資的功能,以改善台灣超額儲蓄但國內投資卻不足的現象。政府基金可參與投資引導和鼓勵新產業的發展。
2.  發展安定且能支援產業發展的金融制度,提供中小企業、新興產業及人民公平的借貸與投資機會,鼓勵創業並創造就業。
3.  防止泡沫經濟造成劇烈波動及衝擊,積極抑制非理性的泡沫擴張,不為求一時繁榮假象而縱容房地產價格狂漲。

四、 調整產業結構並促使升級轉型:
1.  制訂明確的產業發展計畫,催生新興產業,以因應現有產業的萎縮及外移。推動策略性的產業結構調整,配合新成長策略發展加值型服務業、優化製造業結構、並推動農業高值化。
2.  由政府公共投資計劃配合國營事業及開發基金投資,引導民間投資以提升未來生活品質為導向的現代化基礎建設、教育及人力發展、研發創新、健康照顧、環境保護、新世代產業、綠色發展等。
3.  重新檢視現有產業結構,訂定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轉型計畫,發展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技術,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並以節能、節水、減碳技術做為新產業發展基礎。
4.  協助既有產業升級和維護其產業群聚,消除外國不公平競爭政策和手段,以避免國內生產和就業受到快速衝擊而造成失業。
5.  服務業應以提供國內人民和產業更好更新之服務為出發點,運用台灣之文化和產業特色,創造出新的經營模式和生活方式,並藉此特色進軍國際市場。

五、 以知識經濟作為成長動力:
1.  以自創的關鍵知識提高我國在全球生產鏈中的地位,提升產業競爭力,並擴大在國內的產業群聚和附加價值。
2.  選擇具有國際比較利益的技術項目做為發展重點,加強技術領先產業的尖端和基礎研究。
3.  打造讓研發創新得以形成並茁壯的支援系統,並支持中小企業走向知識創新,發展其競爭優勢。

六、 以創新作為產業政策軸心:
1.  發展「創新產業」,建立研究成果轉承機制及市場承接平台,使創新者的創意能夠轉換為市場上的商品或技術,形成完整的創新產業鏈。
2.  建構試驗平台及先驅科技基地,使台灣成為新產品開發的最好聚落。例如發展電子產業試驗基地,建構以台灣為基地的實體運用環境;建立生技產業的承接及試驗平台,專注於產品設計及市場需求。
3.  鼓勵台灣服務業將其獨特經營模式及創意,特別是生活方面的創新,轉化為可輸出或對外投資的創新商業模式,並以速度及管理能力在市場上取得先機。

七、 結合產業發展的學術研究:
1.     設定研發資源的投入目標,並鬆綁產學合作的法規限制,提升研發的品質及環境。
2.     發展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在重要領域引進或孕育出領先世界的研究人才及團隊。
3.     改善基礎教育,並配合未來重點科技及產業發展,積極培育並延攬其所需人才。
4.   重新定位科技研究機構的角色,與企業共同合作發展前瞻性技術的開發,提升台灣企業在特殊領域的競爭力。

八、 發展在地經濟創造就業:
1.  針對各地特有之歷史文化和資源,發展具有在地特色之產業,並維護既有產業,以使在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照顧較難參與國際競爭的工作者。
2.  對於適合就近提供服務之產業,應輔導在地發展,以促進地方經濟與就業,並減少不必要之交通運輸成本。
3.  都市規劃應利用既有文化歷史,營造城市特色及特有商店街、夜市和其他活動,以發展觀光及促進小商店企業之生存發展。
4.  農村應發展生鮮、有機、高科技及休閒農業,並引進藝術、文化、軟體、設計等無需在城市工作的專業人員及退休人士,以豐富農村經濟、文化和服務,並提供人民更高質之生活環境。
5.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支持和鼓勵科技研發、文化創意,以及文史工作者投入在地經濟相關研究,以促進各區域的經濟發展,進而將部分在地經濟提升為具國際競爭力之產業。

九、 貫徹人才強本的發展策略:
1.  政府應擬定全方位的人才開發策略,整合資源進行人力資源投資,全面培養各部門發展所需優質人力及專業人才。
2.  以生活環境、良善法令制度、行政效率、人力素質、服務業品質及產業群聚等在地優勢,建構能吸引國際人才、技術及企業流入的環境;並配合國家發展需要,修改移民政策,鼓勵專業人才移入。
3.  提供誘因鼓勵人才出國留學,並提供具體協助及獎勵措施,引導人才回國就業及創業。
4.  提供獎勵或補助,加強產學合作之人才培育機制,以充裕產業發展所需專業人才。

十、 提高國民就業能力,重建技職教育體系:
1.  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加強教育與就業接軌;重建技職教育體系,結合科學及技術的訓練,使其符合產業及社會發展需求。
2.  豐富終身學習機會,使勞工的知識與技能配合技術與產業發展而提升及轉型。
3.  教育應培養學生之創新、創業及文化創意能力。

十一、 促進工會組織自由化,保障勞動環境安全:
1.  推動工會組織真正自由化,通盤檢討改進行政權對於工會的管制,並全面建立企業內勞工參與管理模式,推展真正具有效用的公司治理模式。
2.  建立嚴密勞動條件檢查機制,落實勞動檢查,並將職災保護相關法規整合,職災保險單獨立法,並簡化救濟程序,保障勞工基本勞動條件及安全工作環境。

十二、 遏止工作低薪化:
1.  基本工資應定期合理隨物價與生產力調漲,以提升工作貧窮勞工家庭的基本生活水準;時薪基本工資應高於月薪基本工資所對應的每小時工資,增加常態僱用的誘因。
2.  制定勞動基準法派遣專章,保障非典型勞工之勞動條件,並使其享有與正職勞工同等或更高的保障,避免企業利用勞動彈性化的方式剝削勞工。
3.  外勞政策應回歸補充性與暫時性原則,並配合產業的升級及長期照顧體系的建立,逐步減少產業及社福外勞。

十三、 協助相對貧弱者發展:
1.  創造相對貧弱人民適任的工作機會,發展不受外國廉價勞工威脅的內需產業,以降低景氣波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於弱勢者的傷害。
2.  依據產業結構的持續調整,輔導萎縮產業的人力資源轉至其他產業,降低失業和所得分配惡化的威脅,並協助新興產業充實人力。
3.  增加職訓機會及誘因、強化就業服務,以提升貧窮家庭內有工作能力的失業成員的就業能力,促使其重回勞動市場。對於在經濟不景氣時有長期失業高風險者,優先提供就業機會。
4.  建立失業救助制度,並放寬經濟危機時期的延長失業給付啟動門檻。提供低所得家庭的長期失業者所得維持措施,並協助其脫離救助體系重返勞動市場再就業。




4 Responses to “【十年政綱】三、就業、產業、勞工”

高靜涵 天王犬 提到...
2011年8月27日 凌晨1:40

小想法


網路不會用 在世界已經不行了
為什麼呢

網路世界的交軌
我們可以在各處 用網路做服務
而將錢 拿回台灣生產開發


就拿文創產品來說好了
沒來過台灣的人要怎麼買
要怎麼帶動流行趨勢
都是要靠網路人氣的宣傳 或是媒體的報導

如果一個台中的太陽餅
打入了歐洲市場 (有毆人士吃過 發表了部落格)
傳統的美味 要怎麼複製過去

可能 一位老師傅 到歐洲交通發達的地方開店
指導學生 做出相同口味的太陽餅
可是 原物料都是由台灣來的
這樣的增加台灣經濟
然後 快遞到各處去

而made in Taiwan的東西
將他提升至 創意新奇的聯結 文創的基礎
不是代工 而是現代的藝術

開發的人員 都在台灣找尋潛在的可能產品
外出讀書的學生 學成後
在國外經由台灣的人力銀行 進入外地的台灣公司
跟台灣的元老級人物 談論文化 飲食的演變 透過網路的探討
從台灣拿原物料及想法 增加台灣的商機 複製台灣發展到世界的盡頭
畢竟外國人 在國外做台灣的文創 可能只能拿來賣 而不能拿來做評論的工夫
台灣人則可以經由過往經驗 體會這太陽餅夠不夠原味 再做改變

而政府 輔導著這些人
在國外創業 卻把開發的命脈 寄託在台灣身上
帶回經濟 以及創意
融合全球化的平台 與 在地的文化產業
將台灣在地精神 產業化的創意根留台灣後 賣到世界去
由台灣出發 源源不絕的想法 台灣人的文化藝術食品產值 進駐全球


IWT 提到...
2011年9月17日 晚上9:46

高靜涵 天王犬

謝謝您的建議


longshow 提到...
2011年12月1日 下午2:45

對於辦公室內環境也應多加考慮,比如下表(林務局負離子含量比較表):
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20957&ctNode=232&mp=1
冷氣空調密閉空間的負離子含量最少,對民眾健康影響屬於誘發生理障礙的階層,希望不只懸浮粒子、CO2等指標,也把負離子含量列入考慮。

另外希望"硬性"規定夏季室溫不得低於26度,除了流汗對健康比較好外,這也是廢核的一大助力。


longshow 提到...
2011年12月1日 下午2:49

還有以上規定,最好能有像檢舉烏賊車一樣的檢舉網站,並設立獎勵辦法。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